重點信息:今年第一季度,77戶大中型鋼鐵企業產品銷售利潤率仍然保持在2.91%的低水平上,比全國工業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6.2%低3.29個百分點,鋼鐵行業整體處于低效益運行的艱難狀態。 今年第一季度,77戶大中型鋼鐵企業產品銷售利潤率仍然保持在2.91%的低水平上,比全國工業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率6.2%低3.29個百分點,鋼鐵行業整體處于低效益運行的艱難狀態。 分析第一季度鋼鐵行業低效益運行的原因,主要是原燃料價格的快速上漲導致成本的大幅度增加,而鋼材產品價格的上漲相對乏力。具體來說,鋼鐵行業一方面對于原燃料價格的上漲仍然缺乏轉嫁或消減成本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產量增長較快市場供大于求,鋼材價格缺乏支撐,使高成本、低效益成為第一季度鋼鐵行業運行的主調。這種狀態背離了“十二五”規劃綱要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反映出鋼鐵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這樣的發展狀態持續下去,鋼鐵行業是沒有出路的。鋼鐵企業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迅速轉變觀念,緊緊圍繞“轉變發展方式”這個核心,將結構調整的思路和做法落到實處,并貫穿到所有生產經營活動中,有效地改善行業的運行質量和效益。 首先,必須嚴格控制鋼鐵產能的釋放,改變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基本態勢。 “十二五”時期,國內市場對鋼鐵產品的需求將發生重大變化。GDP增速的降低、主要下游行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加快以及鋼材消費強度的減弱,必將導致“十二五”期間全社會鋼材消費的需求增幅下降,與“十一五”時期的高需求、高增長形成鮮明的反差。這種形勢從今年以來部分下游行業的運行數據中即可見端倪。今年第一季度,我國機械工業增加值的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7.9個百分點;國產汽車產銷量增幅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69.51個百分點和63.7個百分點。 然而,從目前來看,很多鋼鐵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鋼鐵企業仍然沒有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今年第一季度,我國粗鋼產量同比增長8.69%;國內粗鋼表觀消費量同比增長7.79%;平均日產粗鋼188.78萬噸,相當于年產粗鋼6.89億噸的水平,比去年全年產量高出10%左右。國內市場粗鋼的供應量增長明顯。同期,鋼材社會庫存增長39.28%;前兩個月,企業鋼材庫存增長40.65%。粗略估算,在第一季度增產的1358.17萬噸鋼材中,有數百萬噸用于社會和企業庫存的增加,約180萬噸用于粗鋼凈出口的增加。由此反映出國內市場的需求增量非常有限,已處于較嚴重的供大于求的態勢。 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導致鋼材市場價格上漲乏力。今年初以來,國內市場鋼材價格先升后降,在2月18日達到最高點后開始不斷下降,第一季度國內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僅上漲2.29%。 面對這種形勢,鋼協提出的“四個轉變”中的第一點就是:在生產經營上,要由追求產量擴張,靠增加資源投入的粗放經營,向注重品種質量效益提高,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人才成長的集約化經營轉變。因此,嚴格控制鋼鐵生產總量和產能擴張是我們面臨的重大任務。與此同時,鋼鐵企業必須將工作重點轉移到擴大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強服務上來,其關鍵在于不斷提高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能力和不斷增強上下游產業鏈的建設。 其次,必須進一步加強資源保障和降本增效工作,化解原燃料價格大幅上漲的沖擊。 今年以來,原燃料價格在去年高位的基礎上,仍延續了大幅上漲的態勢。據對參加鋼協“對標挖潛”的57戶大中型鋼鐵生產企業統計,第一季度企業煉鋼生鐵平均制造成本同比上升27.52%。其中,國產鐵精礦粉上漲42.71%,進口鐵礦石上漲54.41%。從實際價格上看,第一季度我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為156.62美元/噸,同比上漲62.62%,進口量達17717萬噸。僅此一項就導致全鋼鐵行業多支出成本106.8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94億元)。原燃料成本的大幅上漲,是導致鋼鐵企業經營狀況更加困難的直接原因。 第二季度的鐵礦石價格將建立在去年12月到今年2月份的平均價格的基礎上。因此,第二季度鋼鐵企業所面臨的成本壓力有可能進一步增加,生產經營狀態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當冷靜思考,積極應對。 寶鋼集團董事長徐樂江在第二屆中澳經貿合作論壇上表示,鐵礦石供求關系出現逆轉可能提前。但這一逆轉的前提是中國鐵礦石需求量的逐年減少。這就要求我國的鋼產量不能延續近年來持續大幅增長的態勢。因此,嚴格控制鋼鐵生產總量和產能擴張,也是降低鋼鐵企業成本壓力的根本途徑。 除了控制鋼鐵生產總量之外,我們還必須做好資源保障和降本增效兩項工作。在加大資源保證力度方面,一是要繼續堅持“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加大對海外鐵礦山的投資、開發、入股,進一步提高海外權益礦的比重;二是應加強對國內礦山生產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加國產鐵礦石的供應;三是規范進口鐵礦石市場秩序,繼續做好進口鐵礦石代理制和進口鐵礦石流向的管理工作。在降本增效方面,應進一步強化管理,優化采購模式,調整采購時機,降低物流成本,擴大規模效益;強化工序指標對標,強化質量成本意識;加強對經濟活動的分析,嚴控非生產性支出等。
|